創造力:AI 社會的文化課題

2020-07-05

劉維公/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

科技與藝術的共生關係一直存在

2018 年 10 月,超過 250 年歷史的佳士得(Christie's)藝術品拍賣公司,以432,500美元賣出有史以來第一件由人工智慧演算法所創作的藝術品。該件作品名為Edmond de Belamy,是人工智慧公司 Obvious 利用「生成對抗網絡」(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,簡稱 Gans)演算法一系列作品中的其中一件。

2019 年 3 月,歷史更悠久(成立於 1744 年)的蘇富比(Sotheby's)拍賣公司,則是以 42,000 美元價格,賣出演算法創作藝術家 Mario Klingemann 的作品Memories of Passersby I。Mario 是鼓勵科技與藝術結合的 The Lumen Prize 在2012 年的獎金得主。

這兩家在藝術市場上深具權威的守門人,不約而同的舉辦演算法藝術作品拍賣會,充分象徵著當代文化藝術發展的巨大改變。在科技的衝擊下,藝術文化正在被重新界定中。何謂創作者(例如機器人或程式撰寫者能否被稱為藝術家)?美學價值如何界定(例如透過圖像輸入經由資料處理所得出的作品算不算原創)?作品與觀賞者之間關係出現哪些變化(例如觀賞者需要了解的是演算法的程式邏輯,還是作品的美學人文脈絡)?這些提問都將隨著 AI 科技應用的普及,而成為人們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。

對演算法藝術創作推動者而言,答案是非常肯定的。在其宣言「人工智慧藝術」(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Art)中,2018 年成立的人工智慧公司 Obvious 強調科技創新原本就是藝術創作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:「科學與藝術一直都是互補的。

到處都可以看到此一共生關係,幾何學協助藝術家建立作品創作時所需的透視方式、新發明的顏料化學特質可以讓藝術家在調淡顏色同時保持色彩強度、相機的發明讓藝術家擁有可以增強視覺創作的設備。我們運用一套演算法去探索不同類型的藝術,就是要鼓吹這樣共生的動力,促進新與舊的調和,降低人們對此議題在觀點上的歧異」(Obvious 2020: p. 3)。

Obvious 特別在其官網上列出二十世紀偉大藝術家畢卡索(Picasso)的一句話:「電腦沒用啦,它們只會回答標準答案」,然後在文⫿旁邊直接標註 Obvious 的強烈企圖心:「我們有不同的意見!」(網址:https://obvious-art.com/)。

Obvious 的信心是奠基在於一套名為「生成對抗訓練網絡」(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,簡稱 GANs)的演算法模組。機器學習(machine learning)研究者Ian Goodfellows 於2014年時發明GANs。顧名思義,GANs 有兩組演算法彼此對抗:一組演算法--「生成者」(the generator)--不斷運用被輸入進資料庫的的圖像去模仿創造新的圖像,另一組演算法--「判別者」(the discriminator)--則是致力於揪出新圖像哪些部分涉及抄襲進而判定為假作品。

「生成者」要想辦法騙過「判別者」,讓後者以為圖像是原創的新作品。經過一連串來回的生成與判別過程,Gans 最終會產生出與原始資料圖庫完全不一樣的一張圖像。

佳士得所賣出的作品 Edmond de Belamy,就是 Obvious 先選定主題,再輸入一萬五千張藝術作品,經由 GANs 演算法運作之後所創作出來的一幅畫作。Google軟體工程師 François Chollet 在 2017 年推文,稱這類型由 GANs 所產生的作品為GANism 藝術,它將會是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趨勢。

演算法藝術創作是否具備美學價值?如果有,又是什麼樣的美學價值?這些提問往往牽涉到藝術場域中正統(the orthodoxy)與異端(the heterodoxy)之間的攻防,是法國社會學家 Pierre Bourdieu 藝術社會學路徑的經典研究課題。但,藝術場域的象徵鬥爭(symbolic struggle)並不是本文想要關照的焦點。AI對於人類創造力(creativity)所帶來的衝擊,才是本文的研究旨趣。

在短短十一頁的「人工智慧藝術」宣言中,字裡行間到處可以見到 Obvious 對AI 解放人類創造力的信心。Obvious 經常使用「增強」(empower)、「改良」(improve)、「潛力」(potential)、「層級」(level)等詞彙去形容 AI 對創造力的貢獻。

「超能力」將主導創造力?

被譽為第一位官方認證電子人(cyborg)的藝術家 Neil Harbisson,可說是當代科技改造創造力的最佳例證之一。Harbisson天生色盲。然而,在2004年時頭上鑲嵌一座電子眼之後,他可以運用聲波去辨識顏色,更進而從事色彩與聲音兩相結合的聯覺(synesthesia)藝術創作。由於其電子眼並非穿戴式設備,經過Harbisson 的力爭,英國政府特別允許 Harbisson 護照上的照片配戴電子眼。

感官(senses),亦即嗅覺、觸覺、味覺、聽覺、與視覺,是影響創造力發展的關鍵因素。在評論藝術作品時,人們常常忽略了感官能力在藝術家身上所帶來的影響。在《感官之旅》(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)一書中,Diane Ackerman以印象派藝術家 Paul Cézanne 為例,患有眼睛網膜疾病(白內障與近視)的他,開創了新藝術(大塊色彩與形狀風格)的根基(Ackerman 2007)。

當自然感官可以加上人工感官進行改造時,人工感官將帶領人們創造力進入更多未知的發展領域。具備「超能力」(超越人類自然能力)的電子人藝術家,其才華將顛覆許多既有的藝術表現思維與作法。在 2012 年 TED 一場名為「我聽到顏色」(I listen to color)中,Harbisson 倡議人們加入電子人的行列:「我認為,我們都該希望,可以去感知(perceive)到原本無法感知的事物。因此,兩年前,我成立了電子人基金會,它協助人們成為電子人、鼓勵人們去拓展他們的感官(senses),讓科技變成身體的一部分。知識的來源起自於我們的感官。一旦能夠擴展感官,我們就能夠擴展我們的知識。我認為,如果我們停止開發手機應用程式,轉而開始開發人體應用程式,生活將會讓人感到更為興奮。我們將會在本世紀看到這個大大的改變。我鼓勵你們去想一想你想要擴展哪一個器官,我鼓勵你們去成為電子人。你們會有人一起陪伴」(Harbisson 2012)。

覺聯網(internet of senses),是瑞典通訊設備大廠愛立信(Ericsson)公司針對5G 時代來臨所提出的先進概念(Ericsson 2019)。隨著 5G 的成熟發展,人類世界將從物聯網(internet of things)進化到覺聯網,亦即數位化設備將有能力統合人類心智、嗅覺、視覺、味覺、觸覺、與聽覺六大感知功能。電子人藝術家人數與作品也將隨之持續增加。

不論是演算法藝術家,或是電子人藝術家,這些都是過去從所未有的研究課題,亟需社會學積極建立新的理論觀點與概念思維,去回應這些課題的答案。不要期待有任何快速且明確的解題方式!當今世界正處於大變革的狀態,然而,社會學準備好跟著改變了嗎?

參考文獻:

Diane Ackerman 2007: 感官之旅,台北:時報文化。

Ericsson 2019: 10 Hot Consumer Trends 2030. 網址:

https://www.ericsson.com/4ae13b/assets/local/reports-papers/consumer

lab/reports/2019/10hctreport2030.pdf

Neil Harbisson 2012: I listen to color. 網址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gRNoieAnzI

Obvious 2020: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Art. 網址:

https://obvious-art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0/04/MANIFESTO-V2.pdf

版權所有 2020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